磕头虫又名叩头虫,其前胸腹面有一个楔形的突起,正好插入到中胸腹面的一个槽里,这两个东西镶嵌起来,就形成了一个灵活的机关。当它发达的胸肌肉收缩时,前胸准确而有力地向中胸收拢,不偏不倚地撞击在地面上,使身体向空中弹跃起来,一个”后滚翻”,再落下来。叩头虫在仰面朝天时,它会把头向后仰,前胸和中胸折成一个角度,然后猛地一缩,”扑”地一声打在地面上,它就弹了起来,在空中来了个”后滚翻”,再落在地面时,脚朝下停在那里了。


磕头虫


形态特征


成虫暗褐色,体狭长略扁。 前胸和中胸能有力地活动。当虫体被压住时,头和前胸能作叩头状活动,所以叫叩头虫。


幼虫(金针虫)体黄色或黄褐色,细长,圆柱形,略扁,皮肤光滑坚韧,长约20mm。常见的沟叩头虫雌虫体长14至17mm,宽约5mm;雄虫体长14至18mm, 宽约3.5mm。深栗色,密被金黄色细毛。幼虫黄褐色,体宽扁,背面有一纵沟。蛹长纺锤形,乳白色。细胸叩头虫成虫体长8至9mm,宽约2.5mm; 体形细长扁平,黑褐色,有光泽及黄褐色细毛。幼 虫淡黄褐色,体细长,圆筒形。卵乳白色,近圆形。


分布范围


目前,中国记述的叩甲种类有790余种,隶属于12亚科,120属,均属古北区系、东洋区系种、北起黑龙江、内蒙古、新疆、宁夏等地区,南至上海、福建、台湾、浙江、云南等省市,东接俄罗斯东境,与朝鲜北境相接并滨海岸,西达宁夏、甘肃、青海及新疆西部。种类及优势种因分布区不同而存在差异。从各亚科分布特点分析,东洋界亚科较古北界亚科丰富,12个亚科因分布区不同而有差异,在华中区、西南区12亚科均有分布,而在华北区仅分布有7个亚科。从叩甲科属、种的分布情况剖析,华南区占有绝对优势,属、种分布最为单调的是青藏区。通过叩甲科区系调查,有12个种属于优势种。叩甲分布除少数发达属广布外,大部分属、种分布呈现一定的地域性,如丽叩甲属为东洋界特有属。


物种危害


在河南地区,叩头虫2至3年发生1代,以幼虫和成虫在土中越冬。成虫于4至6月份出现,幼虫于5至6月份危害严重。叩头虫成虫多在白天飞出活动。


危害特点:叩甲科大多数种类是重要的地下害虫,主要以幼虫(金针虫)对寄主造成危害。咬食正在发芽的种子或幼苗的须根、主根及茎的地下部分,影响种子发芽或造成苗木大量枯死。为害的寄主植物种类繁多,因地域不同,寄主种类不同。在北方主要为害麦类、马铃薯、高粱、玉米、棉花等农作物,对一些林木亦进行为害。在南方,为害麦类、豆类、瓜类、花生、棉花等农作物。另有沟胸重脊叩甲和筛胸梳爪叩甲等种类为害食用竹笋的报道。亦有部分种类为捕食性益虫, 如尖鞘叩甲属中的一些种类,在天敌昆虫资源开发利用上具重要意义。


防治方法:秋季及时翻耕土壤,加强田间管理,清除杂草,减少虫源。在田间堆草引诱成虫,诱捕后喷施50%乐果1000倍液进行毒杀。结合翻耕整 地用药剂处理土壤,可用 50%辛硫磷乳油 75ml拌细土2至3kg撒施,施药后浅锄;或用90%敌百虫800倍液浇灌植株周围土壤进行防治。利用其趋光性,在盛发期间在田间地头设置黑灯光,诱杀成虫,减少田间卵量。


主要价值


我国对叩甲生物学特性的研究,仅有零星报道, 而叩甲其他领域的研究,尚未开展。目前,对少数叩甲的生理行为,生态位以及捕食能力已有介绍。


以莱氏猛叩甲为例,莱氏猛叩甲普遍分布在松墨天牛发生区,同时发现松墨天牛被取食后的残体,表明莱氏猛叩甲是松墨天牛的捕食性天敌。莱氏猛叩甲均能捕食黄粉虫和松墨天牛的幼虫和蛹;相比于捕食黄粉虫,莱氏猛叩甲对松墨天牛的幼虫和蛹具有更好的捕食效率,具有很好的生物防治前景,是未来松墨天牛治理潜在高效生物防治因子。


顶一下 (2) 踩一下 (1)
0.0512s